自今年来,《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印发后,各地区各部门都在结合自身实际探寻改革之路。其中,《方案》明确指出,坚持改善民生、保持稳定。
立足林场实际稳步推进改革,切实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林场稳定。并提出,到2020年实现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拓宽职工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确,林场职工在林业发展的道路上功不可没。然而,林场职工收入低,生活水平不高等问题仍存。
为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随国家林业局前往林业大省吉林,探访国有林场改革进程中,如何在权衡生态目标的同时保障职工利益,使他们就业有着落、基本生活有保障。创新股份制,砍木变看木为保护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今年4月1日起,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宣告全面停止,这标志着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发展新阶段。而国有林场也即将迎来停止商业性砍伐保生态的长远使命。
但是,林场职工还要生活,原本收入就很低的林业工人靠什么解决吃饭问题,停伐后职工收入如何保障?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应该怎样安置?有专家认为,国有林场改革并不是一次性买断,也不是一改了之和造成职工的分流。吉林省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才国斌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本次改革,国家要求以内部消化为主。全省现有在职职工53814人,预计改革后将产生富余人员两到三万人,富余人员安置压力很大。
他进而补充说,停伐后会面临产业转型问题,包括木材深加工、采伐剩余物不足等矛盾,这是长期转型需要面临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此后林业发展模式将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变身梧桐,自引凤凰。
国有林场应该如何变身,为林场人带来更多的实惠呢?松花湖畔,绿水映山,沿岸群山如绿带炫舞不断,扑面而来的林草香让人仿佛回归原始。这样的美景,在国有林场改革探路的过程中,已在发展股份制经济中显山露水。
为摆脱困境,杀出一条血路,从2000年开始,我们先以职工集资赎买方式收回个人及乡镇村景区经营权,尝试以不规则股份制形式进行森林旅游经营开发,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蛟河市林业局局长、党委书记张效仲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详细介绍了林场人股份创新的新出路。他说,2005年,在吉林省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牵头下,19个国有场圃和3519名林场职工以自然人身份自愿加盟,联合发起,成立了吉林省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国有股4330万元,职工个人股6067万元。
过去,林业人以砍木为生。现在我们都不砍大木头了,而是利用资源发展并保护大木头。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对吉林拉法山旅游分公司总经理许长宏采访时了解到,2014年,吉林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待游客人数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千万元,带动旅游产业收入7500万元。记者在拉法山景区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工作人员多为人们口中的林场人。
通过股份制企业的带动,有效安置了林场富余劳动力,并带动大家增收致富。在股份公司成立前,林场职工每月只开400元工资。
蛟河市爱林林场场长关佐贵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股份公司成立后,安置了场里70名职工就业,人均月工资3000元左右。对此,张效仲表示,开创林场股份制企业后,把推向社会的2000多名职工全部招回安置。到股份公司工作的林场职工,每月还多补600元,有效解决了富余职工安置问题。此外,为反哺林业,股份公司出资6800万元,补贴廉租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21万平方米,安置职工3046户,从而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股份制经济的几年来,虽然促进了林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事企不分,逐渐显现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从2012年开始,当地林业局便尝试推行事企分开。张效仲表示,具体的做法就是,剥离国有林场生产经营活动,组建法人经营实体森林经营公司,从事造林、抚育和采伐等生产活动;国有林场保留防火、护林、资源林政管理及其他行政事业职能,对需要的生产经营工作采取购买劳务的方式,由森林经营公司负责。
不过,目前林场事业经费仍未纳入财政预算,主要靠生态效益补偿金、油补以及股份公司国有股收益解决。二次创业,增收护林都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国有林场改革的道路上,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好,是增收护林、有效安置林场职工的关键要道。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来到了敦化市新兴林场,在林场下面的农地里,一排排白色的袋子整齐排开。这便是新兴林场利用木材生产剩余物,发展的黑木耳产业。如今,黑木耳种植已经成为新兴林场一项支柱性产业。
全场80多户职工有60多户发展黑木耳种植,种植总量达280万袋,年产值700万元,人均收纯收入3万元。嗯哪,现在木耳卖得可好了,我们也不用操啥心,到时候就有人来收了。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新兴林场职工程淑慧时,她正在自家木耳基地摘木耳,她举起一个个饱满厚实的木耳对记者说,我们原先是在林场干活的,可工资太少,养家很难,于是我2004年开始决定进行木耳种植。程淑慧告诉记者,现在林场仍旧给她发工资,她平日的工作是在食堂做饭,业余时间就过来做活。
她指着地里做工的人说,他们都是林场职工以及家属,由于自己种的木耳太多,一个人捡不过来,便雇请林场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来帮忙,一小时工钱10元,也能帮忙场里职工增收。新兴林场场长邓志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目前,林场黑木耳产业发展特别好。现在,基本上可以保证林场职工家家都有项目。
没有项目的职工也可以集资入股,经营林场干部职工投资开发的月牙湾山庄。然而,以木材剩余物为依托的林场木耳产业在停伐后遇到的最大瓶颈,便是没有了种植黑木耳的木材剩余物。刚发展起来的致富路就要这样终止了吗?我们现在也在思考未来用什么原料来替代木材剩余物。
邓志强担忧道,目前,林场在积极研发各种替代物,但仍没有较为合适的材料。不过,我认为停止采伐是很有必要的,生态保护好了也是为子孙后代留一条出路。
此外,还要转变经营观念,不断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解决职工增收问题。在蛟河市太平山林场,记者看到职工进行林下人参、蕨菜等山野菜的联合经营种植。太平山林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仅林下参一项,10年后预期产值可达2000万元,利润500万元左右。二次创业的好项目不只有种木耳。
在敦化市王牛沟林场,利用林场资源优势的承包户,通过交承包费,进行产业开发,如林下参种植,发展森林旅游等。王牛沟林场场长张立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富余职工外,在岗职工也会被鼓励二次创业,在做完本职工作之后再进行其他产业的发展。王牛沟林场内有珍贵的红松果林。林场将红松果林承包给每一个职工,最好的一年也会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在王牛沟林场,几件大厂房的门敞开,正冒着白气。张立军说,这便是部分林场职工参与集资的冷库。共有20多户林场职工参与集资,最低一户的投入为5000元,冷库于2014年建成。
那么,冷库又和解决富余职工就业、增加收入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冷库在对外租赁收取一定租金的同时,林场职工也可以利用冷库的保鲜功能打好一个时间价格差。张立军举例说,去年林场职工打下的松子是16元/斤,当时行情不好,为了能卖好价钱,职工把松子都放在冷库里进行冷冻。而今年松子的市场价格在20元/斤,如此算来,除去冷冻成本,今年全部卖出的话能比去年多挣60万元。
此外,东北林业特有的资源优势,为獭兔养殖、经营苗圃、狐狸养殖、森林旅游度假山庄等二次创业项目带来了发展空间,也是未来国有林场改革解决富余职工就业、保障民生的有效途径。林改初探,问题待解虽然通过二次创业,林场职工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然而,一些年老多病,丧失劳动力,没有投资能力的林场职工依旧存在,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
如何安置好这样的人群仍是林业改革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雨后的农村,小路泥泞,辗转多时,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来到新兴林场贫困职工李跃华家。房屋简陋,老人身上的衣服并不合身,一看便知是好心人赠予的。
李跃华对记者说,自己年轻那会儿,每天睁开眼就是种树,天一亮就扛着锹镐带着馒头上山去了。如今,李跃华已经63岁了,由于身体不好,提前退休,当时月收入仅有37元。老伴儿没有收入,现在老两口唯一的生活来源便是自己一个月1500多元的退休金,要担负二人的医药费、生活费简直难上加难。
虽然生活如此艰难,但她在和记者交谈时还一再说:逢年过节,领导都会自己掏腰包来看我,我真的很感激大家,怪只怪自己现在没有能力去干活,工资也不多。像李跃华这样的贫困职工每个林场都有。
长期以来,林场职工收入低的问题是制约林场人生活的最大障碍。记者在采访林场职工对这次国有林场改革有什么看法时,大家普遍表示只有两个心愿一愿自己辛苦栽种的树林可以茁壮成长,不被破坏;二愿工资待遇能有所增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改革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
据调查,到2015年6月底,吉林省国有林场债务总额125.9亿元,包括拖欠工资、社保欠费、营造林债务等。改革中,除中央财政可以补助的部分外,其余改革资金需省、市县财政和各林场共同筹措解决,难度不低。此外,国有林场改革中最难的便是企业性质国有林场定性问题。
在吉林省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才国斌看来,林场存在困难的根本原因,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国有林场事企混为一谈的混沌状态,经过30多年的积累产生的这些矛盾。随着停采的实施,林场不再有木材收入,无法开展企业运营,主要职责完全转移到护林上来。然而,保护森林需要行政执法委托和授权,企业无法接受行政执法委托,无法进行森林管护执法。
因此,如果按照维持企业性质不变去推动国有林场改革,则无法推行政、事、企分开,难以实现保生态保民生。改革以后的大方向是要推行事企分开,事业的事情有财政来支持,企业职能要剥离推向社会,有什么生产经营活动政府可以购买服务。
才国斌说道。(记者曲一歌)。
本文来源:新宝GG注册-www.g8g.me